所在位置:首页 > 研究成果 > 研究报告

【华信研究院】“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与东盟产业转移的影响分析及对策建议

时间:2022-12-02

近年中国产业面临着产能过剩、人工成本上升等问题,中国制造业特别是低端制造环节已经丧失了传统的比较优势,中国进入了产业调整期。而东盟与中国地缘相近、人文相亲,中国与东盟之间的产业双向转移趋势越来越明显,成为双方贸易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


一、中国与东盟产业转移基本情况
东盟是一个内部经济发展不均衡的经济体,自然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等条件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中国与不同国家的产业转移情况也有很大区别。

(一)中国与新加坡:承接高科技产业技术与资金

新加坡在经济上领跑其他东盟国家,工业体系健全,较早迈入了发达国家行列。新加坡的制造业十分发达,2021年新加坡制造业对GDP的贡献为1124亿新元,约占21%(数据来源:新加坡统计局),制造业占比位居世界前列,在航空航天、半导体和生物医学科学等多个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中国与新加坡合作产业集中在生物医药、半导体和物流自动化科技领域,以在国内合作建立工业园区的方式,学习新加坡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而新加坡向中国转移科技含量高的产业则是为了扩大中国市场,部分取代西方发达国家的产品。现已建成苏州工业园、中新天津生态城、中新广州知识城建设、新川创新科技园,逐渐深入中国市场。双方在贸易与投资方面的政策更加自由和优惠,也极大地促进我国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二)中国与工业基础较好国家:产业内合作与投资

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越南五国工业发展水平低于新加坡,但国内已有一定的工业基础。这些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生产环节与中国相似,出口市场重合度高,因此存在较强的竞争性,双方以开展产业内合作与投资为主。随着近年来中国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已有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至东盟国家。东盟部分国家生产要素成本普遍较低。从劳动力成本来看,马来西亚、泰国、印尼、菲律宾、越南月工资均远低于中国劳动力月工资。从劳动力数量来看,中国人口增长率远低于东盟部分国家,仅为0.24%,。在工业用电价格方面,中国平均电费也高于这五个国家。


表4  各国要素成本

图片

数据来源:工资数据来源于国际劳工组织《2020—2021年全球工资报告》、人口增长率来源于世界银行,电费来源于各国2020年《对外投资合作国别(地区)指南》。


从产业转移的行业来看,这些国家主要承接中国传统制造业中的鞋类、纺织服装的低端领域和电子制造产业。当前国际鞋业巨头纷纷布局东盟地区,并逐步撤出在中国的产能。例如,宝成、和泰等积极到越南、印尼投资设厂。伴随外商投资增加和国际订单的推动,东盟国家鞋类出口势头保持强劲增长。中国纺织业龙头鲁泰A、联发股份、天虹纺织等公司均在越南扩大产能,越南已成为继中国和孟加拉国后的世界第三大纺织服装品出口国。韩国三星、LG、微软、富士康也纷纷在越南设厂,承接大量来自中国的订单。


(三)中国与工业落后国家:边际产业扩张

文莱、老挝、柬埔寨、缅甸等国在东盟内部工业化起步晚,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但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我国把部分在国内市场竞争中已无优势的产业转移,扩散本国的制造业。利用和转移国内不能充分利用的加工能力和工业技术,化解国内过剩的生产能力。且随着国内环保监察力度逐步加强,实力强的大企业寻求转型升级或向环保压力小的东盟国家转移。

二、中国产业向东盟转移的影响
(一)深化合作,增强双方经济互补性
随着中国产业向东盟转移,双方将深化合作,经济互补性大大增强。东盟企业对中国国内的生产设备、中间产品和辅助产品等类似产品的需求将迅速增加。目前东盟已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对东盟出口的机电产品及其零部件、机械设备、化工产品等中间工业品增加,流向东盟国家的生产部门。而中国对东盟的初级产品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进口加大。产业关联上,中国处于越南、菲律宾等劳动密集型国家的上游,同时又处于新加坡资本与技术密集型国家的下游,中国产业向东盟转移将进一步加强产业链互补性。这有利于深化双边合作,扩大中国出口市场,改善对外贸易情况,尤其是在当前中美贸易摩擦形势下,可以绕开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提高产品竞争力。


(二)优化产业分工格局,促进技术进步
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双向产业转移有利于优化产业分工格局,促进技术进步。第一,东盟国家产业发展梯度明显,中国产业的转移可以优化国内产业结构,将国内失去比较优势的产业转移出去,充分用当地的生产要素优势,降低成本,延长纺织行业的生命周期,获取更多经济利润。第二,低端产业转移为高附加值产业腾出更多的资源和发展空间,资源重新配置到其他技术密集环节,设计、品牌和智能制造能力不断提升,增强中国品牌在产业链中的话语权。第三,有利于中国跨国企业接触新加坡市场,获得先进的管理技术、更先进的产品和流程工艺等,推动技术进步。
图片

(三)减少国内就业机会,加剧低端产业竞争

但也需注意,中国产业转移到东盟国家,短期内将会带来负面影响。转移出去的相关产业低端领域的就业机会将缩减,剩余的劳动力将面临结构性调整。由于目前加工贸易和外包仍然是中国企业参与全球产业链的主要方式,资源密集型或者劳动密集型产业仍然是出口的主导产业,与马来西亚、印尼等东盟国家的产业结构重合度高,国内这些行业成熟的生产技术随着产业转移而扩散到东盟国家,这将增强其产业竞争力,将使中国与这些国家的竞争进一步加剧。


三、中国应对产业转移的政策建议

(一)理性评估,审慎应对产业转移影响

产业转移对中国的影响复杂多变,因而更需理性客观地区分长短期的不同影响并精准施策。一方面,应理性评估产业转移的影响。在中国丧失部分生产要素比较优势的情况下,以人力劳动投入为主的低端制造业转向生产要素成本更低、政策更为优惠的地区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规律,因此中国低端产业向东盟转移的趋势不可阻挡,要使中国产品在国际贸易中保持核心竞争力,必须及时应对。


另一方面,应区分产业转移的不同行业,评估不同行业在中国产业结构中的定位,部分低附加值、高污染、高能耗的低端制造业已限制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因此须引导其有序撤出中国,把握转移规模和速度,避免因转移过快而导致局部地区出现“产业空心化”现象。

(二)提高对内开放水平,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应合理布局产业转移流向,促进区域均衡发展。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已总体步入工业化后期后半段,经济发展和产业门类更趋于集约型、高技术和高附加值方向,中西部仍有大面积地区处于欠发达状态,工业基础相对薄弱,有能力承接部分低端制造业产能。因此以满足国内发展需求为首要前提,结合地区特色实际采取差异化扶持政策,引导欠发达地区挖掘特色核心产业优势,为承接国内产业转移做好准备。此外,中西部地区受限于地理位置,运输成本较高。可引导投资投向基础设施领域,吸引运输企业落户,利用规模效应降低企业的运输成本。

(三)借助“一带一路”的平台,以产业转移促进优势互补的产能合作

“一带一路”这一平台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可以实现政策沟通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东盟内部不同国家国情和发展阶段存在的较大差异为中国不同门类和规模的产业转移提供了丰富的空间。第一,要做好政策对接。要充分考虑中国产业升级的需要和承接国的发展需求。东盟国家相继提出促进产业与经济发展的战略规划,如越南的“两廊一圈”战略、泰国的“东部经济走廊计划”、马来西亚的“工业4.0”战略等。因此,可同上述国家的发展战略进行对接,促进产能合作最大程度惠及彼此。第二,注重工业基础设施建设。东盟国家普遍面临基础设施发展滞后问题,中国可借助国内先进的基建能力,在东盟国家承接基建项目,完善水运、电力、公路等基础设施。




华信研究院网址:https://huaxin.phei.com.cn/


华信研究院

华信研究院是工业和信息化智库联盟核心成员单位,隶属于中国工信出版传媒集团电子工业出版社,主要专注于国内外工业产业政策、相关产业发展指数、信息化与信息安全发展态势跟踪、智能制造、数字化转型等研究。


华信研究院近几年持续跟踪“一带一路”产业合作发展动态,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先后研究发布了《“一带一路”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指数》《“一带一路”工业和信息化国际合作指数(国别篇、行业篇和地区篇)》《中国-东盟数字经济国际合作指标体系》等多项指数报告,以及《“一带一路”工业国际产能合作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业政策和产业结构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智能制造布局研究》等研究报告,每月定期推送《“一带一路”产业经济形势分析》《“一带一路”产业研究》研究专报。


为配合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华信研究院基于电子工业出版社的丰厚内容研究资源和行业数据积累,全面整合“一带一路”多年相关研究资源,搭建了“一带一路”产业地图资源平台(ydylmap.phei.com.cn)。该资源平台拥有数据库、项目库、研究报告、企业库、政策法规、行业动态七大板块信息资源,实时更新呈现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业资源相关数据以及研究资料、案例法规的深度解读等,为政府、企业、投资机构、科研院所等机构提供了系统权威的信息咨询服务。




电话:010-88254087

邮箱:hxyjy@phei.com.cn

“一带一路”产业地图资源平台:

ydylmap.phei.com.cn